2023新生兒篩檢攻略!一篇看懂篩檢項目與費用有哪些
寶寶出生後,都會需要進行新生兒篩檢,以了解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疾病問題。新生兒篩檢項目分為公費補助21項+自費項目,到底是在檢測什麼?新生兒篩檢該什麼時候做,才不會錯過黃金期呢?
為什麼要做新生兒篩檢
新生兒篩檢是「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」的簡稱,由於許多疾病症狀在嬰兒階段並不明顯,可能出生2、3個月後才慢慢出現異常,造成孩子代謝異常、智能障礙等問題,甚至有生命危險。也有像藥害性聽損這樣的遺傳疾病,若爸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,讓寶寶接觸某種藥物,就可能引發症狀,導致重度或極重度的聽損。
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10年新生兒先天性異常代謝疾病篩檢數據來看,當年出生15萬名新生兒中,就有3,566名寶寶發現異常,其中以蠶豆症的異常個案數最多,其次為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(呆小症),再來就是可能導致死亡或猝死的瓜胺酸血症、原發性肉鹼缺乏症..等。這些代謝疾病大多經由「遺傳」而來,可怕的是,通常孩子的爸媽並不知道自己帶有這樣的疾病基因!
資料來源: 新生兒篩檢歷年成果表
寶寶罹患遺傳疾病 為何爸媽不知情?
林正宗婦產診所院長 林正宗表示,曾有一名高齡孕婦在懷孕第二胎時,在他的建議下多做「孕知因多疾病帶因篩檢」,意外發現這名媽媽竟然是苯酮尿症的帶因者!
據統計,80%的患病孩童回溯其雙親,均沒有任何的家族史,孩子的爸媽也都沒有明顯疾病症狀,等到小孩出生後患病,爸媽才知道自己是遺傳疾病的帶因者!
這是因為新生兒篩檢中的疾病,多數都是隱性的單基因遺傳疾病,這種疾病的帶因者,因為只有一條染色體有基因變異,所以他們通常都沒有症狀,自己本身也不會知道帶因。直到遇到另一半也是同樣疾病的帶因者,他們的寶寶就有25%的機率罹患疾病!
資料來源: National Policy for Treatment of Rare Diseases [Internet]. Misintry of health & family Welfare. [cited 2021 Nov 29]
爸媽帶因篩檢+寶寶新生兒篩檢 雙重防護
林正宗認為,雖然新生兒篩檢也能檢查出苯酮尿症這樣的代謝異常疾病,若爸媽在孕前、懷孕初期沒有先進行遺傳疾病的帶因篩檢,等到寶寶出生後才發現疾病,可能就為時已晚。
他建議準備懷孕、已經懷孕的夫妻都可以於產前先進行孕知因多疾病帶因篩檢,若雙方剛好都是同一型的遺傳疾病帶因者,可於備孕階段進行胚胎著床前檢測(PGD),淘汰帶有遺傳疾病的胚胎;若媽媽已懷孕,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,選擇透過羊膜穿刺、絨毛膜篩檢等方式,提早了解胎兒的患病風險,及早檢測,及早準備。
若產前已做過帶因篩檢,是否可以不必做新生兒篩檢?由於沒有任何一項檢測,能百分百保證孩子一定健康,以遺傳性聽損舉例,儘管爸媽在帶因檢測時無任何異常,小朋友的聽力問題,還是有可能有其他先天性感染,會逐漸影響聽力狀況,所以必須藉由新生兒篩檢的機制來預防。
新生兒篩檢時間地點
-
時間:出生滿2天且有餵乳就能篩檢
-
地點:接生醫療院所
-
方式:採取寶寶微量的腳跟血液送檢
當寶寶出生後滿48小時,會由接生寶寶的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口頭向爸媽衛教說明後,採取寶寶微量的腳跟血液(約0.3c.c),寄到新生兒篩檢中心進行檢驗。結果若正常,不會另行通知,父母可於採檢三周後,自行到新生兒篩檢中心網站查詢。
資料來源:國健署
新生兒篩檢報告異常怎麼辦
國健署表示,如果報告為異常,會由寶寶的出生院所通知父母進行複檢,但此時收到的報告並非確診,只是疑似陽性,告訴您寶寶可能有罹患風險。這時爸媽需回到採檢院所進一步進行抽血複檢,確認是否真的陽性。
公費新生兒篩檢項目與費用
根據國健署公告,自民國108年10月1日起,全面擴大新生兒篩檢服務項目為21項,其費用與內容如下:
-
一般民眾:費用為550元,政府補助200元,民眾自付350元
-
低收入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醫療院所出生者:政府全額補助
篩檢項目 |
疾病症狀 |
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 |
若患有蠶豆症,需避免吃蠶豆、接觸樟腦丸、紫藥水等藥品,避免血溶性貧血,嚴重時可能會休克。 |
高胱胺酸尿症 |
會出現生長遲緩、體重不足、行為與情緒問題,成年後可能有骨質疏鬆。 |
苯酮尿症 |
生長發育遲緩,皮膚毛髮顏色變淡、濕疹,尿液和體汗有霉臭味等。 |
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|
|
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 |
對成長中的幼童,甲狀腺素會直接影響生長和智力發展。若未能及早治療,會造成身材矮小且智能不足的「呆小症」。 |
半乳糖血症 |
餵奶後發生嘔吐、昏睡現象,甚至會因血液感染死亡。 |
楓漿尿症 |
嬰兒在餵時候,可能出現嘔吐、嗜睡、食慾降低,身上可能散發焦糖體味或尿味,嚴重者會意識不清、昏迷甚至死亡。 |
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 |
可能會發生進食不良所引發的嘔吐、肝臟腫大、低血糖,甚至意識模糊、昏迷。 |
戊二酸血症第一型 |
兩歲前可能無症狀,慢慢出現肌肉低張、癲癇、昏睡昏迷之類症狀。 |
異戊酸血症 |
新生兒時期可能有倦怠、胃口不佳、噁心、嘔吐、脫水、嗜睡、抽筋等現象。 |
甲基丙二酸血症 |
由於體內甲基丙二酸、丙酸等有機酸堆積,造成神經系統損害,嚴重時引起酮症酸中毒、低血糖、高血氨、高甘胺酸血症,嬰幼兒期死亡率很高。 |
瓜胺酸血症第 I 型 |
出生時通常看起來正常,但逐漸出現嗜睡、餵食困難、嘔吐、癲癇發作和意識喪失,甚至死亡。 |
瓜胺酸血症第 II 型 |
患者易發生膽汁鬱積性黃疸、肝功能異常、多種胺基酸血症,半乳糖血症及脂肪肝等症狀。 |
三羥基三甲基戊二酸尿症 |
可能有嘔吐、四肢無力、盜汗、手腳冰冷、臉色蒼白、抽筋痙攣、情緒不穩等症狀。通常會有嚴重低血糖、肝功能異常、肝腫大等現象,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及代謝性酸中毒。 |
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 |
嬰兒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、嗜睡、酮乳酸中毒、高氨血症。若不及時治療,會有發育遲緩問題,也易有癲癇發作和昏迷,甚至死亡。 |
極長鏈醯輔酶 A 去氫酶缺乏症 |
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,可能出現心肌病變、心包膜積水、心律不整、肌張力低下、肝腫大、間歇性低血糖及多重器官衰竭等問題。 |
原發性肉鹼缺乏症 |
症狀包括低酮酸性低血糖、餵食困難、情緒不穩,若因低酮酸性低血糖造成腦神經病變,會出現嗜睡、意識混亂,甚至昏迷 |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 I 型 |
症狀分為兩種,新生兒肝性腦病變和母親妊娠期急性脂肪肝。 |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 II 型 |
主要症狀為肌肉病變,可能有高血氨、低血糖、心肌病變問題,甚至腎衰竭。 |
早發型戊二酸血症第 II 型 |
出生後24小時內會出現嚴重的非酮症性低血糖、肝腫大和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,多數嬰兒出生7天死亡。 |
丙酸血症 |
症狀包括餵食困難、嘔吐、嗜睡、脫水、酸中毒及高血氨,嚴重可能導致昏迷、智力障礙。 |
資料來源:新生兒篩檢中心、罕見疾病基金會
自費新生兒篩檢項目與費用
新生兒篩檢自費項目依照各家醫院診所提供的項目不同,費用也不一樣,每項檢測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。以下為常見的自費項目檢測:
篩檢項目 |
疾病症狀 |
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(SCID) |
易造成新生兒免疫功能缺損 |
龐貝氏症 |
易出現肌肉無力及心臟肥大的症狀 |
法布瑞氏症 |
手腳易出現間歇性的疼痛與感覺異常,有時痛到如灼傷樣 |
高雪氏症 |
有脾肝臟腫大、骨頭痠痛等現象,嚴重可能腦部發展異常,呼吸困難而喪命 |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MA) |
患者容易肌肉無力、萎縮,難行走 |
黏多醣症 |
過量的黏多醣易造成骨骼、面貌、智力發展 |
芳香族L-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(AADC) |
可能出現腦性麻痺、發展遲緩、肌肉低張力症狀 |
裘馨氏肌肉失養症 |
容易出現肌肉萎縮,走路常跌倒,變得需依賴輪椅或臥床 |
尼曼匹克式症 |
易有肝脾腫大、肌肉無力與發展遲緩現象 |
資料來源:新生兒篩檢中心、罕見疾病基金會
林正宗小檔案
現任
林正宗婦產科院長
經歷
-
前市立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
-
中華民國婦產科專科醫師
-
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醫師